廉江市人民医院 - 百姓平安健康和谐的家园

您的位置:首页>医院动态
【廉医奋斗85周年系列访谈之二】杨惠衡回顾往昔,讲述廉医人奋斗故事
发布日期:2019-09-16    浏览次数:923

      2019年,廉江市人民医院建立85周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回溯85年的历史,廉江市人民医院饱经沧桑,走过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走进改革开放、奋发有为的新时代,与鲜血和汗水浸透、光荣和梦想共存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同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创造百姓平安健康和谐的家园。

      为回顾廉江市人民医院走过的85年风雨兼程,讲述峥嵘岁月里的故事,我们特别推出《廉医奋斗85周年访谈录》。

人物介绍

      杨惠衡,1959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护师职称。19778, 响应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 到农村务农。19802月回城,进入廉江县人民医院护理班学习和工作。先后从事护理、工会、女工、计划生育、老干部、院务公开、爱心家园、行政后勤管理等工作。曾任廉江市人民医院团支部书记、工会副主席、总务科副科长、女工委主任、总务科科长、物价办主任、职能二党支部书记、老干党支部书记、党总支委员、工会主席。


由于经历过知青岁月的锻炼,我们在1980年回医院之后非常珍惜党和政府给予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机会

1981年,廉江县人民医院开设的“护理短期学习培训班”,全体学员在结业时与医院领导和授课老师合影

      1977年,我们这批知青根据政府的安排,直接到农村的最基层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从五湖四海、互不相识走在一起,3-5个人成立一个知青户和生产队一起出工,和农民一样赤脚去插秧、割禾、挑粪水等等,让我们深刻、近距离了解到农村和农民的艰苦生活,磨练了我们吃苦耐劳的意志,也形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这段知青岁月是我人生经历的一笔财富,我觉得正由于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在1980年回医院之后非常珍惜党和政府给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机会,使我们在医院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很好地完成医院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

      大约是1980年2月份,由于当时的护理人员比较紧缺,国家就颁发这一项政策,由各地方的医院招聘社会知识青年回来自己培训和使用。当时我们医院通过考试一共招聘了31名社会青年和应届毕业生,我们采取比较集中的学习方式,31个人住在三间房屋里,睡的是双架床。因为经历过社会的锻炼,同学们都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有部分同学家住廉城,但都选择不回家,省下了很多时间,能够在宿舍互相学习。我们的老师全部是由医院的医务人员担任,他们都是五几年从各个医学院校毕业后,服从国家分配来到我们医院。他们在医院也工作了较长时间,清楚医院需要什么样的护理人员,所以有针对性地培养我们,把工作上最需要的知识、最需要的技能先教给我们。我们经过一年的理论学习和实习就上岗了,而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没有辜负党和政府以及医院老师的培养。


我们查房的时候要掀开蚊帐,伸手去摸病人的脉搏,这才算查房看过病人。当时医患关系是非常融洽、非常和谐的。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的医院门诊部

      原来80年代的医院环境到现在是全部变了样。当时,外科大楼是二层的瓦背砖木结构的楼房,门诊楼的走廊住满病人。八几年的时候有黑白b超和超声波。90年代初在门诊四楼开“创二甲”动员大会,椅子还是简陋的排椅,建新门诊大楼之后,科室都还在使用,后来这些排椅被我们送下乡扶贫了。

      80年代医院使用的大多是15w的灯泡,不像现在灯火通明,病房里有蚊子所以都挂了蚊帐,因为环境较暗,我们查房的时候要掀开蚊帐,伸手去摸病人的脉搏,这才算查房看过病人。那时病房里没有卫生间,病人就用痰罐来上厕所,第二天一早由我们工友去病房收,再挑去公厕。我们使用的药液是玻璃瓶装的,500ml的药液加上瓶子起码有1斤半。护士要从药房把药液挑回科室,一次取七八十瓶,有一百多斤。病人每天的药是我们拿着木板钉成的药托去药房配的,配好之后,也没有运药的手推车,全都是靠人力把药端回来。氧气瓶也是靠人工抬上外科楼二楼的。为了节约,棉枝用完之后,我们浸泡消毒、晒干后用刷子把棉花拆去,然后把棉枝棍消毒,重复使用,医护人员在交班的时候要卷棉枝、撕胶布准备好。还有输液袋也是我们去买胶线回来,如果上班有空闲时间就编织成网袋用作输液袋。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环境仍然较差,很多事情都要靠自己动手去做,但是我们都没什么怨言。

      我1980年回来的时候工资是26元,90年代逐步上升到70多元。医生的工资和我们相差不大,当时没有绩效,奖金也是后来才有的。

      当时医护人员非常缺乏,所以国家才颁布政策让我们医院自己招生。当时产假只有56天,产后56天就回来上班,4个月后要上夜班。为了更好地熟悉病人的情况,护理实行的是周班制,七天上夜、七天下夜。

      患者对我们医务人员非常尊重和信任,没有医闹现象。我分享一件亲身经历的事。1995年我建房子的时候去买瓷砖,进到一家店的时候,有个阿姨一见到我就说,杨姨,你来买瓷砖啊?而我对她没有印象了,然后就问她是怎么认识我的。她说,你不记得了?那年我在你们医院做手术的时候,如果没有你们我可能就死了!我是1981年在外科做护士,我对这个病人是一点印象都没有,而病人对我们医务人员的印象是很深刻的。

      还有一件事,我有一个亲戚来医院治病,病治好了,医生说可以出院了。她说,我实在没有钱付,要不我留下来做清洁工,帮你们搞卫生兑医药费可以吗?这两个事例就可以证实当时医患关系是非常融洽、非常和谐的。


为了创建“二甲”医院,我们全院职工非常积极和努力,上下一条心,各就各位,各负其责

1992年,医院开展二级甲等医院创建活动

      1992年我们医院正式投入“创二甲”工作,这是值得我们回味的一段经历。当时我们医院的设备、医疗条件都是比较简陋的。但是为了创建“二甲”医院,我们医院全院职工非常团结和努力,上下一条心,各就各位,各负其责,很积极地去创二甲。第一,我们要按照标准去整理资料。第二,因为当时没有太多的经费投入,也没有什么外包公司,很多事情都是职工自己加班加点去做,像是硬件的建设,我们都是以翻新为主,所以粉刷墙壁、装水装电、安装流程指引、还有一系列的绿化等等都是自己动手完成的。我当时在总务科,记得有时候有一些水电或其他工作上班时间做不完,大家都是加班加点地做,有时做到凌晨2点、3点甚至是4点才去吃晚饭。当时我的胃不好,所以我一般下班之后就先去商店买一包方便面吃,之后再和同事们继续工作。口罩、帽子,医院不够用之后,我们的职工也是加班加点去洗衣房按照规定自己剪、自己缝,有时候我们忙不过来,医院团支部就组织团员帮忙,有时候顾不上吃饭,就吃一个馒头,一直缝到晚上10点、11点我们才回去,第二天还要来上班。给病床刷油漆翻新,我们实在做不了就请一些散工过来帮忙。当时大家的干劲十足,也没有什么怨言,1994年我们通过了“二甲”评审。

查看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