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医人在非洲报道之一
光明的使者 友谊的桥梁
——记援非专家、我院眼科副主任张剑利副主任医师
2014年6月22日,由湛江市组建的中国第27批援助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带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中国医疗队精神和湛江人民的厚望,在嘱托声中踏上执行援非医疗任务的征程。我院眼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张剑利同志和外科主治医师潘旭山同志就在这支援非队伍当中。
时间已经过去了九个月,他们在异国他乡工作情况如何?生活过得怎样?是大家十分牵挂的。
赤道几内亚位于中西非交界的大西洋几内亚海湾处,国土面积28051平方公里,人口70万左右。赤道几内亚经济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长期以来被列入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名单,除盛产石油和木材外,没有其他工业、农业和制造业,一切物资依靠进口。
一、在简陋的医疗条件下开展工作
来到赤道几内亚的张剑利,深刻体会到这个国家的贫困和落后。张剑利说:“巴塔,是赤道几内亚第二大城市,我现在所工作的医院有本土医生40人,还有来自古巴的医生23人和我们中国的医疗队的10人,床位220张左右,这里医疗条件的落后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这里极度缺少医生,医疗资源匮乏,没有国内那么多的治疗设备和药物可以选择,甚至连最基本的心电图,X光检查都做不了。”
张剑利所在的医院,没有本土的眼科医生,只有她和古巴来的另外一个眼科医生,他们分工合作,一个出门诊,一个做手术。门诊基本没有什么检查设备,只有一台裂隙灯和一个眼底镜,也是前几年中国医疗队捐的,看病只能凭以前的临床经验,手术显微镜是40年前的,所有的手术器械都是张剑利自己从国内带来的,就连最基本的棉签和纱布麻药也没有,医疗条件十分艰苦。
“刚来的时候我根本不敢做手术,因为这里根本就没有无菌观念,做手术的房间没有任何消毒设施,没有拖鞋,没有护士和助手。按国内的医疗要求真的不能手术,但是这里只有这个条件,为了患者,我们不得不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进行手术。”张剑利感概地说。
这里的患者来就医时,一般病情都已经很重,其严重程度,有些以前都没有见过。我出诊时,患者都很有礼貌,非常安静的在外面排队等待,从来不会主动进门吵闹,一直等到你叫到他,每个病人看完病都会说声“谢谢”。这里的爱滋病患者较多,就诊化验阳性率达20—30%。眼科常见病有:白内障,青光眼,各种感染性,过敏性疾病及外伤等。内科最常见的是:疟疾,、伤寒,、血丝虫病,、爱滋病等等,而这些,在国内已经是很罕见的病例了。
2014年9月24日,张剑利在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发挥聪明才智,顺利完成两例眼科手术,受到了当地群众和政府的好评。
当日上午是张剑利医生的手术日,按计划已经约好两台手术。当日一大早,她带上从驻地打包消毒好的手术设备,九点钟手术准备就绪。可当打开显微镜时,突然发现不通电了!张剑利马上叫来古巴医生帮忙检查显微镜,但他检查之后,依然束手无策,摇着头走开了。
作为一位援外女医生,此时的张剑利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无助与无奈,看着躺在手术床上的黑人患者,望着出了故障的显微镜,她清醒地认识到,这手术不能停啊,这将关系到整个医疗队乃至国家的声誉。压力就是动力,于是她创造性地借助射灯的光源,再通过显微镜的放大作用,开始为患者施行手术。虽然射灯与显微镜两者无法协调配合,做起手术来十分艰难,但她凭着自己从事多年的眼科工作经验,在没有助手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顺利完成了预定的两台手术,其中包括为一名儿童摘除了一个眼部完整肿物,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高度评价,为中国医疗队赢得了声誉。据了解,现在,每天都有很多患者慕名前来诊病。
张剑利感慨地说:“从事眼科工作这么多年,还从来没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手术,这就是非洲,别有一番特色,可以瞬间调动人的创造思维和潜力。”
二、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坚守岗位
决定了援非,就做好了吃苦的思想准备,但真正到了赤道几内亚,张剑利才知道,现实比想象还要残酷,需要更大的勇气和责任心才能坚持下去。
巴塔虽然是赤道几内亚的第二大城市,可是这里很难买到青菜,有一个马来西亚公司在这里种菜,可贵得离谱,每公斤要人民币60元。没有新鲜的肉类食品,买到的都是冰冻很久伴有臭味的肉类,吃起来令人反胃。所在驻地的水已经被严重污染,变成了黑水,不能饮用,每周要到40公里以外的中资公司去拉2次饮用水。在赤几的半年多时间里,张剑利患了2次疟疾,高烧寒战,疲乏无力。
“现在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有疟原虫,只要情绪低落或疲劳一点儿,就可能发作,而且这种疟原虫会在我们体内存活3年。这里的蚊子特别多,打开房门的瞬间,就会进来好多蚊子,每天睡觉前一定要检查蚊帐里是否有蚊子,不然第二天会很惨,痒痛不要紧,可怕的是蚊子会传播疟疾,血吸虫病等疾病。”
三、在异国他乡心系祖国不辱使命
中国援巴塔医疗队共有11人,大家每天一起吃饭上班,空余时间大家一起去散步。长时间在异国他乡,工作压力大,生活条件艰辛,队员们都十分想家,“每当想家的时候就去海边发发呆”,张剑利说。生活的不便、无法想象的单调、孤独、寂寞和对家人的思念,每时每刻煎熬着我们每一位队员。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有些队员已经出现了心理异常,时有情绪低落、抑郁、易怒,只有在医院工作时,才会让他们忘却这些烦恼。大部分本土人对医生们还是很友好的,但也有一些野蛮的暴徒,他们曾经在晚上散步时候,遭遇过持刀抢劫的事情。”
虽然生活工作环境艰苦,但张剑利对参加援非医疗队却从来没有后悔过,她说,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的眼科医生,有机会来到非洲,用自己的医术为非洲人民解除病患,为中非友谊的美好未来尽微薄之力,是自己一生值得自豪的事情。有领导的关心、同事的鼓舞、队友的爱护、家人的支持,没有什么不能战胜的困难。如今,她已逐渐适应、熟悉了巴塔,并与当地人民产生了很深厚的感情。
“忠于祖国,服务外交,勤勉敬业,无私奉献”的援非精神激励着她,在今后的工作中,不管有多么艰难,多大的危险,她都会坚持到底,为非洲人民的健康和中非友谊尽一份力量,圆满完成医院交给重任。不畏艰巨,敢于奉献。张剑利2014年被评为广东省援赤几第27批医疗队优秀队员。
据了解,1963年,中国政府应邀向阿尔及利亚派出了由24名医疗专家组成的第一支援外医疗队,迈出了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第一步。截至2013年,中国先后向非洲51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约2万人次援外医疗人员,救治了数以亿计的非洲患者,为非洲培训了数以万计的医疗技术人员。目前,在非洲的43个国家和地区,仍有中国医疗队在工作。